一個人最難得的修養:聲不大、氣不盛、音不高✿✿⊱╮

 

作者:霞光滿天

來源:走心夜讀(ID: zxyd999520

你若控制住說話的音量,就能把握住愛的分量。

8.gif - gif網頁插畫

《呂氏春秋》有言:“聞其聲而知其風,察其風而知其志,觀其志而知其德。”

通過說話的聲音,可以大致了解一個人的品性。

有人一開口就如晴天霹靂,令人心驚肉跳;有人卻始終言語溫和,讓人如沐春風。

控制說話的音量,是尊重他人,也是自我修行。

說話時,聲不大、氣不盛、音不高,便是一個人最難得的修養。

 

01

聲不大,以理服人

《弟子規》中說:“勢服人,心不然,理服人,方無言。”

人與人之間出現分歧時,不經意地就會陷入一場音量的較量,似乎聲音越大,就越佔上風。

事實上,疾言厲色無法顛倒黑白,輕聲細語也不會淹沒真相。

明代陸隴其,善於以理服人、教化百姓。

那個時代,為催繳賦稅,一般縣令會採取“催、罵、罰”的措施,百姓們很反感、拖拉,甚至會有民變。

陸攏其上任後,一改常態。

臨近上交日期時,他組織動員大會,娓娓道來:

“首先,繳納賦稅是國事,不是縣官私有;

其次,按時上繳,你自己省心,還給我減少了麻煩,讓我有更多精力為你們辦事。

最後,我不想責罰任何人。

萬一有人延誤被杖責,於你,受皮肉之苦;於我,被朝廷責難欠糧。”

這一番實在、透徹的話,讓百姓們樂於接受,心甘情願地準時繳款。

《禮記》有言:“水深則流緩,人貴則語遲。”

水越深,水流越平緩;人越有水平,說話越是不急不躁。

趙國大臣觸龍,面對趙太后拒絕“送子入齊為質”的僵局,他沒有慷慨陳詞,而是由遠及近地讓太后明白:父母之愛子,為之計深遠。

最後,趙太后高興地答應了。

齊國大將淳于髡,面對齊威王想討伐魏國的錯誤,他沒有直言勸諫,而是通過“兔狗賽跑”的故事,讓大王明白:螳螂捕蟬,黃雀在後。

最後,齊威王心悅誠服地取消了伐魏的念頭。

中國有兩個成語:理直氣壯,義正辭嚴。

佔理,氣就壯;正義,話就重:這些,都是人性本能的流露。

而學者雷寶華卻說:理直氣和,義正辭婉。

一字之差,代表的是一個人的寬容、大度。

有理,不在聲高。

人際交往中,真正能說服人的,從來就不是氣勢和道理,而是態度和品行。

 

02

氣不盛,以情感人

白居易曾說:“動人心者莫先於情。”

以情為先,攻心為上。

面對沖突,若能與之共情,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王陽明平定“寧王之亂”後,被奸臣誣陷與寧王勾結。

皇帝一時無法確定,就先派大軍包圍了王陽明的官邸。

不明真相的將士們不斷鬧事,還誣衊王陽明私吞了寧王的家產。

對此,王陽明沒有生氣,也沒有對抗,反而對他們噓寒問暖。

首先,他安排部分居民提前返鄉,空出好些房屋。

然後,他親自出來告知:“現在已入冬,你們可以住進那些房子,稻草、棉被也一應俱全,別凍著了。”

最後,他派人到處張貼告示:將士們背井離鄉,請鄉親們多行方便!

王陽明的真誠,讓守軍們既羞愧,又感動。

從此,他們放棄了尋釁滋事,和睦共處直到王陽明沉冤得雪。

常言道:“曉之以情,動之以理。”

人,是情感動物。

心與心之間的觸動,遠勝於絮絮叨叨、言語訓誡。

當下屬又一次做錯報表時:

有人高聲呵斥:是不是不想乾了?

也有人低聲詢問:是不是遇到什麼難處了?

當孩子考砸了時:

有人大吼道:看看你這成績,就知道玩。

也有人柔聲說:咱們一起分析原因,爭取下次考好!

當妻子煮糊了飯時:

有人抱怨道:一頓飯也做不好。

也有人放下手頭事情問道:看你臉色不好,是不是不舒服?

相較而言,前者的恐嚇、批評、質疑,後者的好奇、關心、行動,更能直抵人心、解決問題。

拿破崙曾說:“能控制情緒的人,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。”

有情緒是本能,而情緒卻不能處理問題。

當你戰勝本能、放低音量,你會發現:能贏得合作的,是真心實意的付出;能感化他人的,是設身處地的共情。

 

03

音不高,以愛容人

李白有詩云:“危樓高白尺,手可摘星辰。不敢高聲語,恐驚天上人。”

詩人夜宿峰頂寺,深感與天神如此接近,竟不敢大聲言語。

此種“不敢”,並非“恐懼”,而是謙卑與敬畏。

一個層次越高的人,越懂得放下身段、放低音量。

南北朝名士、教育家沈麟士是一位非常大度的人,蘇東坡曾不吝讚賞“處世當如沈麟士”。

有一次,他的鄰居丟了雙鞋,看見沈麟士穿著一雙同樣的鞋,便一口咬定是他偷拿了。

沈麟士笑著輕聲說:“哦,這是您的鞋啊!”

說完,就把鞋脫下來給了他,自己光著腳走了。

過了幾天,鄰居找到了自己遺失的鞋,發現弄錯了,便趕緊將沈麟士的那雙還給了他。

沈麟士見了,依然沒有一句重話,又笑著說:“哦,這不是您丟的鞋啊!”

說罷,笑瞇瞇地將鞋穿在了腳上。

荀子有言:“聲無小而不聞,行無隱而不形。”

真正有智慧的人,從不顯山露水、高聲言語。

那些越能控制音量的人,越能容人、容事。

戰國的藺相如,當廉頗叫囂“見面必辱之”時,他沒有針鋒相對,而是“舍小我,為大家”地退讓道:“將相和,秦國才不敢輕舉妄動!”

清代的曾書麟,當曾國藩借100兩買書時,他沒有大發雷霆,而是徐徐道:“錢,我來還;書,你細細研讀。”

吸引力法則告訴我們:所有圍繞你的,都是你心想事成、親力親為的結果。

當你聲大如雷、氣勢洶洶時,矛盾和衝突就會揮之不去。

而當你溫言暖語、心平氣和時,輕鬆和愉悅就會不約而至。

音更低,心更近。

人這一生,你若控制住說話的音量,就能把握住愛的分量。

 

老子有言:“大音希聲,大象無形。”

最美好的聲音和形象,往往更不易被察覺。

自古貴人低聲語:

聲不大,以理服人,是一種實力;

氣不盛,以情感人,是一種涵養;

音不高,以愛容人,是一種智慧。

一個人嗓門的大小無法改變,音量的高低卻可以自我控制。

願餘生,放低音量,做一個溫和而堅定的人,邂逅善意滿滿的人生。

圖文摘自:閒雲野鶴

文章網址:https://blog.xuite.net/smile89098/blog/590690241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ㄚ進 的頭像
    ㄚ進

    ★ㄚ進のsmile加油站★

    ㄚ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