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如人意,就是人生
——南懷瑾先生影響人生的九句話
(一)不識本心,難以開悟
有些修行做功夫的人到達了清淨的境界,沒有雜念妄想,
但是,見解不透徹,認為清淨才是道,
認為不清淨、不空則不是佛法,
於是,自己把自己給障礙住了,
“故於圓覺而不自在”,
對於不垢不淨的圓覺自性沒有認識清楚,
執著於空,執著於清淨,
不能自在,不能算是大徹大悟。
(二) 澄澈到底,做一個自然人
人,來不知從何處來,去不知向何處去,
來非自願,去更非本意,幾十年光景,稍縱即逝。
因而,還是卸下面具,放下包袱,像畢希納所言:
人啊,活得自然一點吧!我們應該像一朵雲,
具有云的飄逸,是否下雨總是那樣飄逸。
(三) 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
學問到了最高的境界,
就是以最平凡、最膚淺的人做自己的老師,做自己的榜樣。
用文學上的話來描寫,一個人的一生呀,
由最絢爛而歸於平淡,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,
這才是真正的成就主。絢爛之極歸於平淡,
是一種境界,是一種修煉,是一種認識。
(四) 與其求好的結果,不如求好的開始
佛說:“菩薩畏因,凡夫畏果”。
對智慧高明的人,“因”一啟動就知道結果了,
因裡頭就含有果,普通人要到結果出來了才知道。
所以菩薩怕因,不輕易種因。
比如兩個人講話意見不合,彼此態度開始不對,
自己都不曉得自己情緒變化,不高興就擺出臉色,
這一來就有了因,人家反應的結果當然不好。
還有,跟人講話先皺眉頭,
本來很好的事,人家也不願意聽了。
你有時跟人開個玩笑,但後果怎樣有沒有想過?
言者無心,可是聽者有意,別人不認為是玩笑。
(五) 心定,則萬物莫不自得
世界上各種宗教,所有修行的方法,
都是求得心念寧靜,所謂止住。
佛法修持的方法雖多,總括起來只有一個法門,
就是止與觀,使一個人思想專一,止住在一點上。
《頓悟入道要門論》上說:
“定者,對境無心,八風不能動。
八風者,利、衰、毀、譽、稱、譏、苦、樂是。
若得如是定者,雖是凡夫,即入佛位。”
用通俗的說法,就是榮辱得失不放在心上,
喜怒哀樂也不在臉上表露出來,能做到這點,凡人也能成佛。
(六) 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
要把握住造化之主,才能夠超然於物外,
超出了萬物的範圍以外,
所以莊子告訴我們“物化”的自在。
那麼,莊子同時在這個觀念裡頭也告訴我們,
人也是萬物之一,人可以“自化”。
如果明白了“具見”,
見到了“道”的道理,
我們人可以“自化”,
我們這個有限的生命可以變化成無限的生命,
有限的功能可以變化成無限的功能。
(七) 既學又思,不罔不殆
世上有兩種糊塗蟲,一種學而不思,一種思而不學。
這兩種人,正如南懷瑾大師所描述:
“有些人有學問,可是沒有智慧的思想,
那麼就是迂閏疏遠,變成了不切實際的'罔'了,
沒有用處。如此可以作學者,像我們一樣——
教教書,吹吹牛,不但學術界如此,
別的圈子也是一樣,有學識,但沒有真思想,
這就是不切實際的'罔'了。
相反的,有些人'思而不學則殆'。
他們有思想,有天才,
但沒有經過學問的踏實鍛煉,那也是非常危險的。
許多人往往倚仗天才而胡作非為,
自己誤以為那便是創作,結果陷於自害害人。”
(八) 個性不是壞事,但沒有修養,就會變成壞事
個性都不是壞事,但沒有真正內涵的修養,
就都會變成壞事,每個人的個性長處不同,
或仁、或知、或信、或直、或勇、或剛,
但不管哪種個性,孔子告訴我們,
主要的自己要有內涵,有真正的修養,
學問的道理就在這個地方。
最難的就是認識自己,然後征服自己,把自己變過來。
但要注意並不是完全變過來,
否則就沒有個性,沒有“我”了,
每個人要有超然獨立的“我”。
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和短處,
一個人的長處也是他的短處,
短處也是長處,長處與短處是一個東西,
用之不當就是短處,用之中和就是長處,這是要特別注意的。
(九)不如人意,就是人生
天下事沒有一個“必然”的,
所謂我希望要做到怎樣怎樣,而事實往往未必。
假使講文學與哲學合流的境界,中國人有兩句名言說:
“不如意事常八九,可與人言無二三。”
人生的事情,十件事常常有八九件都是不如意。
而碰到不如意的事情,還無法向人訴苦,
對父母、兄弟姐妹、妻子、兒女都無法講,這都是人生體驗來的。
又有兩句說:“十有九輸天下事,百無一可意中人。”
這也代表個人,十件事九件都失意,
一百個人當中,還找不到一個是真正的知己。
圖文摘自:佛說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