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話留德,做事留心,做人留路✿✿⊱╮
作者:木木
來源:老子道德經(ID: LZDDJ-1)
敦兮其若樸,曠兮其若谷。
古人常說:“凡事留一線,日後好相見。”
人生這場修行,不在深山,不在道觀,而在社會人情間。
修行的最高境界,便是在紅塵凡事中修心,在言語交談間反思,在為人處事裡磨練。
成熟的人都懂得,說話留德,做事留心,做人留路。
說話留德,存福德
古人言:“利刃割體痕易合,惡語傷人恨難消。”
舌頭是柔軟的,但有些語言卻像刀子一樣鋒利,刺傷了別人,也割傷了自己,擋住了福氣。
三國時期有一位叫禰衡的名士,雖口才了得,卻沒有口德。
孔融將其推薦給曹操,但他反而三番兩次仗著自己口舌之利侮辱曹操。
在宴會上說曹操的謀士荀彧適合去弔喪,說將軍趙融可以管理廚房膳食。
即便是十分惜才的曹操也開始慢慢厭惡禰衡,多次想殺死他,幸好有孔融楊修等人求情,只是把他遣送到荊州劉表那裡。
禰衡在劉表處也未改了自己的毛病,多次侮辱、輕慢劉表,後又被送給了江夏太守黃祖。
一天,黃祖在船上設宴,喝到高興處,問禰衡“我在你心中如何?”
禰衡仍然出言不遜道:“你就像廟中的神,雖然受到祭祀,但是並不靈驗!”
黃祖勃然大怒,下令將其斬殺。
這次,再也沒人幫禰衡求情。
與人善言,暖如布帛。傷人之言,痛如刀割。
最能暴露一個人內心的是語言,最傷人心的是語言,最深入人心的也是語言。
嘴下留德,掌握方寸,才能彰顯智慧,展現人品,便也成就未來。
做事留心,得人心
生活中,真正厲害的人,都是平易近人,做事留心,待人用心的人。
正如老子所言:“敦兮其若樸,曠兮其若谷。”
他們純粹樸實,心胸寬廣,能夠用心做好每一件事,真心對待每一個人,久而久之,便會得到別人的尊重,遇到貴人的幫助,
《明史》中記載了大臣葛治的經歷:
葛治自幼家境貧苦,考取功名,屢次不中。
無奈只能在宰相府裡,做了名管家,但是他從不欺負下人,反而事事留心,在別人有困難時,及時幫助。
一次,府上一名僕人因為盜竊被關押。
葛治看出那人雖穿著樸素,卻很有風骨,詢問下才得知僕人家中老母病重,無奈之下,才拿了府裡的藥材應急。
葛治聽後,拿出自己的錢財為其母治病。
後來,這人科舉高中,當了大官,便向朝廷舉薦了葛治。
而葛治也因為做事用心,待人真誠得到了更多人的擁戴,一生官運亨通,長壽安樂。
很多事情,未必是表面看到的樣子,事物的真理,往往冷靜下來才能看清;
事實的真相,常常需要格外留心才能發現。
做事多留心,不急著下結論,才能看到他人的不易,體諒他人的難處。
在不知不覺中,也會得到他人的認可,贏得他人的真心,無形中擁有好運。
正如一位作家說過:“你對別人的好和善意,最後成全的都會是你自己。”
做人留路,寬己路
《道德經》中說:“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長生。”
自古以來,天地久久存在,萬物生生不息,是因為他們能夠容納萬物,接受共生。
人生也是如此,社會生活中,每個人都無法離開他人,而單獨存在。
幫助別人,就是幫助自己,為他人留路,就是為自己鋪路。
古時候,有一位高僧,帶著沙彌下山採購。
路過一條河流時,高僧搬來許多大石頭,每走一步,就搬一個石頭放在落腳處。
沙彌不解的說:“我們能過河就行,為什麼還要辛苦的鋪橋呢?”
高僧沒有說話,只是繼續搬著石頭。
三個月之後,天氣進入寒冬,河水變得冰涼。
他們再次下山時,沙彌驚奇的發現,上次舖的石頭旁,堆積了更多的石塊,上面也被碎石填充,平整了不少,儼然成了一座石橋。
老話常說:“上等人幫人,中等人擠人,下等人踩人。”
人生的道路從不擁擠,智者總是能夠推己及人,為人留路,最終實現共贏。
而愚者常常排擠他人,固執狹隘,反而止步不前。
真正有格局的人,自己過河了,也不忘為別人鋪路,從此人生之路,便會越走越寬,越行越穩。
《小窗幽記》裡面說:“凡事,留不盡之意則機圓;凡言,留不盡之意則致遠。”
說話留德,不評判,不妄言,才能存住福氣;
做事留心,不武斷,不猜疑,才會得到人心;
做人留路,不狹隘,不排擠,才可行而至遠。
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孤島,學會與他人連接,用讚美代替冷漠;用真心代替猜忌;用寬廣代替狹隘,便是我們人生修行最重要的功課。
人生的下半場,願我們修好言行,在社會人情間,游刃有餘,待人和善。
圖文摘自:閒雲野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