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高級的修行,是慎獨✿✿⊱╮

 

作者:京博國學

來源:京博國學(ID: jingboguoxue

最大的高貴,是內心的定力。

《大學》有言:“誠於中,形於外,故君子必慎其獨也。”

《中庸》也有表述:“莫見乎隱,莫顯乎微,故君子慎其獨也。”

兩部儒家典籍都不約而同提及了一個君子品行——慎獨。

慎獨,是中國人幾千年來最高級的修行。

 

0 1、慎獨,是一種君子的人格。

何謂慎獨?

宋代學人陸九淵說:慎獨即不自欺。

宋人袁採也說,慎獨即“處世當無愧于心”。

《論語·為政》記述了這樣一段對話。

子貢問老師孔子,怎樣做一個君子?

孔子告訴他:“先行其言,而後從之。”

雖是簡單的一句話,但孔子卻用它一語道破了成為君子的要訣之所在——知行合一。

一個可以稱為君子的人,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嚴格要求自己,做到言行如一、心口如一、始終如一,人前人後一個樣。

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後,僅帶走兩小塊山上撿拾的天竺山石,以資紀念。

一天在擺弄石塊時,他發現自己竟然做了一件玷污名聲的事,山石雖然不值錢,但取之好比貪污千金,變得“不清白”了。

他後悔萬分地寫下一首自責詩,“三年為刺史,飲水復食葉。惟向天竺山,取得兩片石。此抵有千金,無乃傷清白。”

兩塊在當地山坡上很常見的小石頭,無論從何種角度看,都是再平常不過的小物,而白居易卻能將這件小事上升到有辱清白的高度,並為此而深刻反省自責。

一千多年過去了,白居易慎獨的精神仍為後人讚嘆。

慎獨,之於他人是坦蕩,之於自己,則是心安。

一個表裡如一的人,做事光明坦蕩,事無不可對人言,少有愧疚、猜疑、顧忌等種種陰暗,心中自然綠意盎然,步步花開。

慎獨,是一種君子的人格。而且是基本人格、第一人格。

 

02、慎獨,是第一自強之道。

同治十一年(1872年)二月初四這天,曾國藩拜過父親的牌位,讓兒子紀澤扶他去花園散步。

父子倆拉著家常,不知不覺走近一片竹林。

忽然,一陣大風吹過,曾國藩連呼“腳麻”,便倒在兒子身上。

扶進屋時,曾國藩已經不能說話了。

他用手指指桌子:那是他早已寫好的遺囑。

曾紀澤雙手把紙展開,第一條寫的就是:

“一曰慎獨則心安。自修之道,莫難於養心;養心之難,又在慎獨。

能慎獨,則內省不疚,可以對天地質鬼神。

人無一內愧之事,則天君泰然,此心常快足寬平,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,第一尋樂之方,守身之先務也”。

 

古人說:“威震四海,勇冠三軍;只沒本事,降伏自心。”

一個人可以征服外在的很多事物,但是克服內心的慾望,恐懼,情緒衝動等等,還是要困難得多,正如王陽明所說,“破山中賊易,破心中賊難。”

越是在無人監督的時候,越能嚴格要求自己,做到謹慎從事,就越能夠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。

當父母的人都知道,孩子在完成作業時,身邊有沒有人監督,完成效率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。

對成年人同樣如此。

缺乏監督,少了外界壓力時,難免會將大把的時間用於上網聊天、玩遊戲等娛樂項目裡。

一個慎獨的人,不會因外境外物外人的變化而改變積極進取的態度,因為時刻監督自己的,是那顆心。

 

03、慎獨,是一種高貴的修養。

慎獨,需要的是內心的定力。

定力,卻是需要修煉的。

《玉堂叢語》記載,明代有一個官員,名叫曹鼎,任秦州典吏,相當於現在的公安干部。

有一次,他抓了一名絕色女賊,由於離縣衙路途遙遠,當夜就住宿在一座無人的荒廟中。

月光下,女賊千方百計地以色相來引誘他。

曹鼎為提醒自己抵住誘惑,寫了“曹鼎不可”四個字貼在牆上,以隨時提醒自己不要失控。

過了一會兒,他想,在這荒郊野外,誰能知曉。

於是他把紙撕了下來,欲破門而入。

接著,他又感到不妥,這是因私慾而廢公法的行為,不能做,退回來又把紙貼上。

如此貼了撕,撕了貼,達數十次之多,終未放縱自己。

由此可見慎獨是很難的,思想鬥爭的激烈程度不亞於同盜賊兵刃相見。

慎獨之時,人主要面對的是自己,是與自己的內心赤膊相見。

能做到慎獨的人,是戰勝了自己的人。

老子言:“勝人者有力,自勝者強。”

能自勝,才稱得上強大;內心強大,才是真正的強大。

這樣的人,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定和富足,面對世間的慾望滾滾,命運的榮辱沉浮,人生的成敗得失,守得住自己,約得住行為,不崩潰,不放縱。

最大的高貴,是內心的定力。

一個高貴的人,是能做得了自己主的人。

圖文摘自:雲嫣書屋

文章網址:https://blog.xuite.net/a73229821/blog/589175298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ㄚ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9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