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謂氣質好,其實是淡化了紅塵味✿✿⊱╮

有的人氣質好,不是生活沒有煩惱,

而是一地雞毛的苟且,

可以壓縮在可控的範圍內,

不困於內心,不顯於人前,

不會擾了日常的美好。

長此以往的沉澱、昇華,

一切皆可以舉重若輕,

這種淡化的紅塵味,

讓人清新脫俗,沒有油膩感,

反而有幾分仙氣,這份飄逸,

很稀有、很奪人。

 

紅塵之中有太多的誘惑,

在虛偽的面具後隱藏著太多的潛規則,

看到的並不一定是真實的。

如霧裡看花,似真似幻,似真還假,

山不是山,水不是水,

很容易地我們在現實裡迷失了方向。

 

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:

第一重:山是山,看水是水。

第二重: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是水。

第三重:看山還是山,看水還是水。

 

出走半生,歸來之時,

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,

這是一種洞察世事後的反璞歸真。

只有人生的經歷積累到一定程度,

不斷的反省,對世事、

對自己的追求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,

認識到“世事一場大夢,

人生幾度秋涼”,

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,

要放棄的是什麼。

這時,看山還是山,水還是水,

只是這山這水,看在眼裡,

已有另一種內涵在內了。

 

《菜根譚》中有云:

“勢利紛華,不近者為潔,

近之而不染者尤潔。”

蘇軾在63歲窮困潦倒之時,

還寫下這樣的詩句:

寂寂東坡一病翁,白須蕭散滿霜風。

小兒誤喜朱顏在,一笑哪知是酒紅。

先說自己衰老,又藉小孩子之口調侃,

酒後的潮紅被誤認為臉色紅潤,

用自嘲來排解晚景淒涼的失意。

一個人未經世故,容易在逆境中沉淪,

也容易苛以待人,

而飽經世故而不世故的人,

見過生活凌厲,依然內心向暖。

才能像蘇軾這樣,

深諳“沉舟側畔千帆過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的道理,

更顯得曲折坦蕩,情趣風生。

 

幾米在一場大病初癒之後,

四十歲的他,開始自己兒童漫畫繪本的創作,

用畫筆講一個又一個充滿愛的故事。

在他們的作品裡,

我們都看到一個個純真的靈魂:

天真、浪漫、自由、有趣、童稚……

同樣,周國平說:

“喜歡談論痛苦的往往是不識愁滋味的少年,

而飽嚐人間苦難的老年貝多芬,卻唱起了歡樂頌。”

真正的人生,不是為了走向複雜,

而是為了抵達天真;

不是為了逃離紅塵,

而是在心裡修籬種菊。

一剪閒雲一溪月,一程山水一年華。

一世浮生一剎那,一樹菩提一煙霞。

 

羅曼·羅蘭說:

“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,

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。”

知世故而不世故,

明世俗而不受世俗浸染,

用內心的廣闊去淡化紅塵味,

極少有人能夠做到。

面對油鹽柴米功名利祿的俗世,

能卓然獨立,需要定力、毅力。

人生太短,世間光怪陸離。

既然來了,願你不忘初心。

 

--THE END--

最美風情新媒體內容源自網絡

圖文摘自:最美風情集

文章網址:https://blog.xuite.net/smile89098/blog/585701046

arrow
arrow

    ㄚ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7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