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過年送你白石老人筆下的「鼠趣」✿✿⊱╮

 

近日讀《白石老人自述》,看到裡面有這樣一句話:「最先畫的是星斗塘常見到的一位釣魚老翁,接著又畫花卉草木、飛禽走獸等……尤其是牛、馬、豬、羊、雞、蝦、魚、蛙,這一類眼前常見的東西我最愛畫,畫得也最多。」作為從湖南湘潭鄉村中走出來的藝術家,半個世紀的農村生活薰陶,培養了齊白石對農村事物難以割捨的感情。也正是源於這份濃厚的鄉土戀情,使其作品雅俗共賞,長盛不衰。關於白石老人所繪蔬菜瓜果、花鳥草蟲、蝦蟹魚蛙之類題材的介紹,在各類媒體上可以見到很多,筆者今天要重點介紹的,是白石老人畫的小老鼠。

 

齊白石、徐悲鴻1948年作《捕鼠圖》

 

查閱中國古代美術史,除了「老鼠娶親」之類的民俗畫外,正兒八經將老鼠描繪入文人畫的還不是太多,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明宣宗朱瞻基《苦瓜鼠圖》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到了近代,老鼠入畫,則純為遊戲之作,或用來針砭時弊。與白石老人生活在同時代的繪畫名家裡,包括清末的虛谷、趙之謙、任預,近現代張大千、溥心畬、于非闇、高劍父、徐悲鴻等人均有此題材的作品呈現,但像齊白石畫得這麼多,這麼精妙,這麼富有生活氣息的,也就只有他一個了。上海朵雲軒2012年秋拍曾推出一冊齊白石作於1950年的《畫鼠冊》,此時的白石老人已經壽登耄耋,人畫俱老,而畫面卻洋溢著爛漫的童趣,把畫家內心老頑童般的天真詼諧,暗含機鋒的世事洞達,都體現在了這八隻情態各異的老鼠身上。這本冊頁繪四季鼠情,老鼠在配景之間或藏或露,動態迥異,可以說是集合了白石老人鼠畫的精華。

 

「小老鼠,上燈台,偷油吃,下不來。叫媽媽呀,媽媽不在,骨碌骨碌滾下來,呦呦……」這首廣為傳唱的童謠,說的就是小老鼠上燈台的故事。在白石老人的「鼠畫」之中,這個場景畫得最多,基本的構圖為油燈、紅燭,老鼠的數量有所增減,部分作品會根據場景增加瓜果、蝴蝶、書函等。齊白石作於1848年的《紅燭鼠趣圖》,為著名大藏家安思遠的舊藏,其上有「齊白石老鼠偷油圖,松瀑廬藏」的題簽。創作這件作品時,齊白石已88歲,屬於他成熟期風格的作品。畫面中描繪了三隻小老鼠和一個燭台。其中一隻小老鼠抬頭仰望,另外兩隻一遠一近,圍繞燈台。整個畫面頗富趣味性,令觀者產生由物見景的遐想。白石老人把老鼠、燈台引入畫中,流露出了他的質樸和孩子般的天真。北京保利2010年五周年秋拍上拍的《燈鼠圖》,原為天津美術出版社藏畫,有《齊白石全集》等8次著錄,以及「四絕——齊白石詩書畫印精品展」「中國近現代書畫十二大名家精品展」兩次參展記錄。這件作品以油燈、南瓜、老鼠和櫻桃構成生動有趣的畫面。搖曳的油燈火光下,南瓜碩大,兩隻老鼠在偷瓜竊果,神情專注而憨態可掬、詼諧生趣,其高超的筆墨技巧令人嘆為觀止。畫後題跋為:「摘得瓜來置灶頭,庖中夜鬧是何由?老夫剔起油燈火,照見人間鼠可愁。」隱約可見老人當時窮困帝京而心憂俗事及至憤於俗世之心事。此外,這類題材在白石老人的妙筆之下,又演變出了燈鼠戲貓的場景。如1931年所作的《燈鼠戲貓圖》,齊白石老人寫道:「昨夜床前點燈早,待我解衣來睡倒。寒門只打幾錢油,哪能供得鼠子飽。值有貓兒悄悄來,已經油盡燈枯了。」老鼠有點挑逗的機警,白貓伏地張望的無奈,在作品裡都傳達得非常到位,齊白石真是畫上講故事的高手,構圖簡單,卻讓一種緊張的氛圍直入人心。

 

齊白石《燈鼠圖》

 

齊白石1935年作《鼠子齧書圖》

 

除此之外,在這類題材上,齊白石與近代其他名家也有合作精品傳世。如齊白石、徐悲鴻於1848年所作《捕鼠圖》,齊白石畫老鼠,徐悲鴻畫貓,畫面主體依舊是油燈,但場景換成了貓抓老鼠。畫面下部,一隻貓緊緊將老鼠撲住,神情威嚴,畫面上部,一隻老鼠正在逃竄,藝術家只繪出老鼠的下半身及尾巴,巧妙地表現出老鼠驚慌失措的樣子。殊不知,徐悲鴻除了畫馬之外,畫得最多的動物就是貓。在這件作品當中,兩位藝術家都拿出了他們各自最拿手的絕活,使得畫面的藝術性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。還有與陳半丁合作的《大利鼠戲圖》,與邵逸軒、于非闇、張大千合作的《鼠戲雀喧》等。

 

齊白石1937年作《鼠子噬花生》

 

齊白石1948年作《紅燭鼠趣圖》

 

近代著名畫家葉淺予曾寫有一篇《讀齊白石畫鼠有感》,出現於2015年榮寶齋春拍。他在當中寫道:「丑物耗子今坐歲,美醜利害怎安排?願借齊翁赤子心,化丑為美顯奇才。世事何妨如是觀,化害為利豈難哉?神州十億心一條,掃盡鼠輩慶新歲。」以老鼠入畫在齊白石的創作中可謂一種常態,這也反映了在生活中他對老鼠是十分熟悉的,而且用老鼠作為題材來反映他的喜怒哀樂,是其得心應手的事。齊白石的高明處就在於,既能以恰當的美好筆墨和造型來表現老鼠,又能根據老鼠的自然本性表達出自己的心聲。

 

齊白石1948年作《豐年多鼠》

 

實際上,從齊白石的「鼠趣」不難看出,他由一個民間藝術家成為一代國畫宗師,正是因為繼承了傳統文人畫而又拋棄了其中的僵化程式,繼承了傳統民間美術而又拋棄了當中那些低俗因素的結果。文人藝術的高度精粹、高度修養化與人格化,民間藝術的質樸剛健與開朗幽默,在他筆下凝為了新生命。

圖文摘自:樂享齋

文章網址:http://blog.xuite.net/smile89098/blog/588832815

arrow
arrow

    ㄚ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