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人最聰明的活法:少慮、少怒、少欲✿✿⊱╮

 

作者:高曉嵐

來源:讀書有範ID: dushu259

少則得,多則惑。

8.gif - gif網頁插畫

 在這凡塵俗世中,面對激烈的競爭,每個人都感覺自己活得很累。

我們之所以痛苦,是因為被太多的選擇牽絆了腳步。

有作家說過:“在行為上要先學會舍,把不需要的東西全部扔掉。”

誠然,精緻的生活,需要適時做減法,有時,少即是多。

人生漫漫,歲月悠悠,一個人最聰明的活法,莫過於這六個字:少慮、少怒、少欲。

 

01

少慮

知乎上有個提問:“一人待業在家,壓力巨大,十分迷茫,怎麼辦?”

其中一個回答讓人印象深刻:

人生所有的美好,都不是等來的,不要想太多,行動,才是治愈一切最好的良藥。

的確,過度糾結,只會消耗更多的體力和精力,瓦解我們做事的果斷力和意志力。

看過一部參與國際短片大賽競選的影片,名為《星期六》。

這部意大利小短片只有3分鐘,劇情卻很寫實。

週六的早晨,獨居男子一邊啃著香蕉,一邊思考著今日打卡清單。

他盤算著,等會要洗碗,洗衣服,支付賬單,清潔浴室,丟垃圾,打電話給老媽,然後晚上再找點有意思的事情做。

在真正開始做這些事情之前,他把整個事情預想了一遍,所有可能會遇到的事情和不好的結果。

他在腦海中反复盤算,試圖找出最佳方式;大量情緒被消耗,瑣事卻越積越多。

就這樣,日暮黃昏,月落樹梢,一天很快就過去了。

片中的男主就是典型的多慮型人格,被內心的糾結活生生困在方寸之地。

明明做事情只需要兩小時,提前消化掉自己“要去做”這件事,以及提前預知所有可能出現的結果,再到下定決心鼓起勇氣開始去做,花了八小時。

還是帶著排斥和負面的心態。

最終導致一整天沒幹什麼事情,卻感覺身心俱疲。

其實,一個人越是猶豫不決、思前想後,就越容易患得患失,停滯不前。

俗話說:“想,都是問題;做,才是答案。”

落實不到行動上的想法,只是紙上談兵。唯有行動起來,才可以讓你慢慢擺脫困境。

心理學上,有個著名的兩分鐘定律。

大概意思是說:如果你想做一件事,一定要在兩分鐘內去做,否則,你可能會不停地拖延,甚至放棄。

要知道,有時阻擋我們前進的,並不是困難其本身,而是不斷地自我懷疑。

一直很認同這句話:

“人生總有很多左右為難的事,如果你在做與不做之間徘徊,那麼,不要反复推演,立即去做。”

真正聰明的人,永遠不會把時間留給焦慮,而是凡事先乾起來再說,走在路上,離成功也就不遠了。

 

02

少怒

南懷瑾先生說:

“上等人有本事,沒脾氣;中等人有本事,有脾氣;下等人沒本事,有脾氣。”

越厲害的人,越沒脾氣。

與其因為別人的無禮言行而生氣,不如讓一切不亂於心,不困於情。

聽過這樣一個故事:

從前,有位著名的棋手,他經常在自家的院子裡研究棋藝。

一天,一個陌生客人前來到訪,他問棋手:“聽說您是圍棋高手,那您知道這個棋盒中有幾枚棋子嗎?”

棋手想了一下,說:“一共361枚,白棋181枚,黑棋180枚。”

話音剛落,客人就哈哈大笑起來:“你錯了,是360枚,你說你最懂棋,其實也不過如此。”

緊接著,他拿出一枚棋子擺在棋手面前。

原來,客人趁棋手不備,從棋盤裡偷偷地拿走了一顆棋子。

棋手的弟子,認為客人在無理取鬧,氣得渾身發抖,便忍不住與客人爭論起來。

棋手趕緊制止了弟子,他轉向客人,平靜地說:“您說得對,是我能力不足。”

隨後,客人便得意洋洋地走了。

弟子不解地問道:“那人一看就是來找茬的,師父為何不生氣?”

棋手笑著說:“和不同層次的人大動肝火,到頭來只會白白浪費時間,影響自己的心情。”

是啊,人活得是心情,過得是心態,遇事不生怒氣,理智看待問題,才是智慧生存之道。

常言道:“氣大傷身。”

當一個人發怒時,大腦就會不受控制,人體也會發生變化,久而久之身體就會出現問題。

曾看過一組生氣時的數據,讓人不由得心裡一顫:

甲狀腺激素會突然增加,導致人體內分泌失調;

肝臟要比平時大一圈,會造成肝氣鬱結和肝區疼痛;

胃部血流量會減少,供血量不足,不僅降低食慾,還易引起胃潰瘍……

人這一輩子,喜怒哀樂在所難免,面對生活中的不愉快,我們不能一味地發洩,而是要調節好自己的心情。

卡耐基說:不能生氣的人是傻瓜,不去生氣的人是智者。

學會不生氣,少動怒,放寬心,才是真正把控人生的聰明人。

 

03

少欲

作家周國平曾說:

“一個人只要肯約束自己的慾望,滿足於過比較簡單的生活,生命的疆域會更加寬闊。”

深以為然。

人活一世,懂得節制慾望者,才能享受心靈上的富足與安樂。

《白鹿原》中的朱先生,是一個儒雅文人,且一生淡泊名利。

他博古通今,卻不願出仕,只想在白鹿書院裡,心無旁騖地編撰縣志,教化鄉鄰子弟。

在飢寒交迫的災荒之年,他被縣府安排賑濟災民,但他自己從不吃白饃炒菜,而是和饑民們一起喝清粥。

朱先生雖位卑貧苦,卻聞名整個白鹿原。上至達官貴人,下至普通百姓,無一不對他敬愛有加。

僅憑著這份品格和聲望,朱先生就能享受榮華富貴,可他不居功,不求名,過著十分拮据的生活。

當別人都在追名逐利時,他卻無欲無求,始終堅守內心的底線,活得通透清醒。

很喜歡這樣一句話:

“人表面上的光鮮亮麗,不如內心活得清澈自律;表面上的鮮衣怒馬,不如內心活得坦然瀟灑。”

在這紛繁複雜的人世間,真正的幸福不是物質的疊加,而是精神上的滿足。

大家都知道,蝜蝂(fù bǎn)是一種喜歡背東西的小蟲子。

爬行時,無論遇到什麼,它都拿過來放在背上,直至筋疲力竭累死,也不肯卸下背上的東西。

物如此,人亦然。縱慾帶來的快樂,是暫時的,可面臨的痛苦卻是永久的。

正如《神曲》中所寫:“盲目的貪欲煽動著人們,到後來卻永遠使人們受著酷刑。”

生活中,放縱慾望是本能,但克制慾望才是一個人的本事。

一個有智慧的人,早已不被功名利祿裹挾,而是懂得欣賞江上明月,細品人間清風。

 

《道德經》中有言:“少則得,多則惑。”

真正幸福的生活不在於擁有得多,而在於計較得少。

少慮,可以讓我們遠離煩惱糾纏,輕鬆前行;

少怒,可以讓我們遠離疾病傷害,清心自在;

少欲,可以讓我們遠離貪念禍患,知足常樂。

圖文摘自:閒雲野鶴

文章網址:https://blog.xuite.net/smile89098/blog/590716938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ㄚ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